收藏我们
Industry Information
1972-1973年,原一机部和四机部联合立项,围绕汽车制造,提出十大技术创新课题。其中自动化立体库技术作为十大课题之一,由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负责研究设计,总工程师虞和谦担任总负责人。参与单位包括:北京自动化研究所、长春汽车厂设计处、北京汽车制造厂等多个单位。
第一座自动化立体库设计在参考资料极其缺乏的艰苦情况下完成。项目组仅凭几张图片和零星外文报道资料即开始进行设计,为了使设计有一定代表性,确定高度15米,托盘承载能力为1000kg,采用PLC进行控制,行走和提升均采用双速调速,项目历时7年完成。期间,一机部胡光部长和孙有余副部长给予了大力支持,并在1975年利用参加伦敦15届物料搬运展览会的机会,派项目组成员赴欧洲进行考察。该成果被应用到北京汽车制造厂。
1980年,北起所在北京低压开关厂又生产了两台设备,并参加1980年农展馆举行的矿山机械展览会。1981年,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将成果应用到二汽备件库,是国内第一次规模应用,有5个巷道。太原五一机器厂作为第一个成果转让单位,承担了80年代初期的几个项目的生产制造工作,太原五一机器厂是太原刚玉的前身。
1985年,结合宝钢的技术改造,引进德国西马格(SIEMAG)全套物流自动化技术,自动化立体库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作为引进消化的主要参加单位,苏州起重机器厂参与了宝钢堆垛机的生产制造和图纸转化工作,并在1986-1987间年生产出第一台引进技术的堆垛机。
1985-1989年间,自动化立体库在有限的领域得到应用。比较有名的是保定乐凯胶片厂,无锡感光胶片厂,有多个自动化立体库投入使用。自动化立体库作为一种新兴的存储系统,逐步得到有关行业的重视。截止到1989年,行业应用还局限在有限的几个领域,尤其是特殊领域的应用成为重要切入点。
此外,在整个国家“七五”期间,自动化立体库关键技术作为重机装备的关键技术之一,由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申请立项,结合引进技术的消化,在堆垛机的完整技术,尤其是安全性和系统优化设计方面,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,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。各种相关标准也在此期间顺利完成,为我国自动化立体库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作为物流仓储系统中的重要装备----输送机和分拣机,则发祥于邮电部的下属企业,邮电部519厂和539厂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。他们在1975年前后即开始研究和从事邮包处理技术,并在输送分拣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,成为我国最早研究交叉带分拣机的企业。但最初的用户局限于邮政包裹处理系统。
这一时期的叉车企业,则主要是以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作为技术归口,全国各地开始生产制造,但社会需求有限,产量都很低。
值得一提的是,计算机辅助设计一直到1986年才开始应用。北京起重所首先在桥式起重机中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,后来发展到仓储机械。所采用的HP公司的小型机和APOLLO公司的绘图软件,由于价格昂贵,很难推广。微机的应用还根本达不到制图的水平。
整个启蒙阶段的技术是相对落后的,尤其受限于相关基础技术,计算机还很少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来,很多情况下还只能实现单机自动,全自动控制的系统寥寥无几。
参与的单位更是寥若晨星,先行者总是孤单而寂寞的,但正是这些先行者,为历史写下了珍贵的最初几笔。